用镜头为美食“加料”, “味道”又有不同丨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初评
跨越山海,穿过昼夜,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继续用镜头凝视食物与人。
作者:袁鑫笛
在多变的生活样态中,人类从未停止追求美食的脚步。朝阳还未升起时,农人便开启一天的劳作;傍晚,渔人坐在江海边静待收网;采蜂人登上悬崖峭壁,只为心中的一抹甜……
时隔一年半,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回归,配音还是会让人“听饿”的李立宏,音乐还是熟悉的阿鲲,总导演还是那个“最懂吃”的陈晓卿。新一季节目延续了国际视野,制作团队寻遍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,从西藏雪域到宁波盐田,从尼泊尔到挪威,着重展现世界各地具有个性的传统美食和那片土地上热爱生活的人。
找寻事物的“根”
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中,《甜蜜缥缈录》《螃蟹横行记》《酱料四海谈》《杂碎逆袭史》《鸡肉风情说》《颗粒苍穹传》《根茎春秋志》《香肠万象集》八集内容对应了八种不同的“风味”,依次为甜、螃蟹、酱料、杂碎、鸡肉、颗粒、根茎类食材、香肠。
多数观众对于新一季《风味人间》的初印象是“好吃”,“我减肥路上的绊脚石”“看着都好吃”等弹幕频现于屏幕。细看,这季节目还不止“好吃”,在选题上也有着有趣的视角:以一种味道和食材为切入口,观察不同地域、民族的人对其不同的处世态度,食物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与当地的人文、地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。
甜,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味体验,成为了本季节目的开篇风味。第一集《甜蜜缥缈录》,导演没有把过多镜头对准蛋糕、慕斯等常见的甜品,而是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“甜”。
米亚格迪人徒手爬上悬崖峭壁,采摘的是蜂蜜的甜;中国人运用最古老的生存智慧,从植物中提取的是蔗糖的甜;巴瑶族人不带氧气瓶深入海底,探寻的是食物本来的鲜甜。
纪录片不仅呈现了种类丰富的“甜”,还道出了不同地域的人对“甜”的不同把控方式。
在中国厨师手中,"甜"是“春风化雨”般的存在,淮扬菜以甜吊鲜、川菜以甜解辣、港粤地区追求鲜甜,在鱼香肉丝、翡翠烧麦、蜜汁藕、酥皮叉烧包等代表菜品中,甜的踪迹无处可寻,又缥缈其间。来到大陆另一端的伊斯坦布尔,“甜”则在巴克拉瓦面点师手中“快意恩仇”。酥皮黄油混合大量的坚果,出锅时浇上一层厚厚的糖浆。甜蜜油脂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这种展现不同地域、民族对同一食材不同处理方式与态度的理念,也贯穿到了第二集《螃蟹横行记》中。如日本人吃螃蟹,要把螃蟹处理得极其精致;而美国人吃螃蟹,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;中国人最不能舍弃便是膏和黄。
这些出自不同地域、“有根”的食物,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美食的定义,还让观众窥见了当地人的生活样态,展现出了一本地道的美食风物志。
用镜头为食物“加料”
本季开篇——攀岩采蜜,是片中目前为止最惊心动魄的一幕。喜马拉雅山南麓,“蜂蜜猎人”仅借助绳索攀爬,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蜜蜂搏斗,他们脚下是百米悬崖。
于《风味人间》的摄影师而言,拍摄环境也是十分恶劣,在山上的摄影师要身子半探出去拍摄画面,分集导演郭安曾调侃,“《风味人间》的拍摄很费摄影师”。
“大费周章”的结果,是收获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。
悬挂半空的全景镜头和航拍的喜马拉雅山南簏,深入云海的险峻山峰凸显着猎蜜的危险性,野性的张力和惊心动魄的气氛透出屏幕。摄制团队用全景、航拍,展示食物背后的大山大河,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感受。
轮到食物细节,团队就用微距摄影,展现食物处理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分子运动。
叉烧包酥皮烤化的时刻。
炝蟹冰碎融化的过程。
大小、远近的拍摄手法相结合,既能反映宏观的世界,又能记录食物的微妙变化。千层油糕、拔丝苹果、阿拉斯加帝王蟹、威尼斯软壳蟹……高清镜头更清晰地展现了这些食物的质感与细节,《风味人间》用专业、丰富的镜头语言,表达对美食的温情与敬意。
除了视觉刺激,制作团队还用配音、解说词等专业技艺为美食“加料”。
李立宏独特的配音与美食融为一体,当解说说出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的时候,让观众对手艺人的敬畏又多了一层。阿鲲恰到好处的配乐,生动诠释了肴变万千和四季流转。热油翻滚的咕咕声、砂糖搅拌的哗哗声、酥皮烤化的滋滋声……强化过后的音效惹得观众口舌生津,这些视听元素组合在一起,构成了一桌风味宴席。
食物背后是对人的凝视
食物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,时刻与人息息相关。千年前,有人为了生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;如今,千里外有不畏生死追寻蜂蜜的猎人。人类穿越时空,跨越大地,只为一饱口腹之欲。在总导演陈晓卿看来“吃什么、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‘和谁吃’来得重要,世上最好(hào)吃的是人”,第二季节目一直将这个理念贯穿其中,拍食物,也拍食物背后人的凝视。
扬州是古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,融通南北,扬州厨师为了南北不同的口味偏好,调制出了甜中带咸的翡翠烧麦,为这座城市的早点注入了灵魂;生活在塔塔甘岛的巴瑶族,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,终生漂泊大海,以鱼虾贝类为食,海胆饭便是他们心中独特的一抹甜;在五湖四海的蟹肉江湖中,美国人爱帝王蟹,去除内脏与壳,只剩下可以大快朵颐的蟹肉,符合美国人直截了当的性格。节目向观众展现了不同地区美食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,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善于“因地制宜”的人,使这些独特的美食“落地生根”。
此外,《风味人间》的影像也一直在强调“人”的重要性。在故事结尾,都会有一个具有凝视感的镜头,悬崖下等待的老爷爷、制作翡翠烧麦的大厨、做甜烧白的乡村厨师……这些温情的画面在尾声处被一一定格。
不仅如此,观众还能从人间至味中,看到人的生活。伊斯坦布尔的萨哈特是一名甜品学徒,学了7年的擀面皮后,终于有机会学习制作巴克拉瓦的核心步骤,知道后小伙子的笑容比甜品还要甜。香港烧猪店店主新哥,面对孩子不如意的考试成绩,用苦瓜鼓励她,苦尽自有甘来。
以吃为主线,《风味人间》关注广袤天地的珍馐美食,也用镜头凝视着这片土地上热爱生活的人,讲述人间烟火。
编辑 | 袁鑫笛 曾宇衡
丨专访
丨观察
丨活动
丨纪录